目前分類:觀點-互聯網新知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圖片來源:Dcard)

原本自己才在看【職場學長姐】10 道快問快答系列,覺得好有趣,並且覺得那些問題都問得都非常棒,也都是自己非常感興趣的問題,感覺那些問題都融入了每一個作者的背景與平常寫作風格,然後看到的回答答案,也覺得收穫非常多,沒想到幸福來的這麼突然,我也收到了邀請,也非常感謝BLINK的小編認真準備的問題。

-----------------------------------------------------------------------

  1. 去年七月你就寫了兩篇關於瑞幸咖啡的文章,近期它爆發造假事件,你覺得這件事情對你來說意外嗎?

對我來說並不意外,因為其實如果大家有關注的話,可以發現基本上大陸的企業都是虧錢的,例如我之前實習過的小米集團為例子,他們是到了第八年才有淨利,另外大家耳熟能詳的滴滴打車成立6年虧損將近2000億台幣,可以思考一下這一種抽成平台為什麼能做到虧損,有很大原因跟市場前期的競爭有關為了能快速的獲得市場份額,伴隨著無限度的補貼與廣告宣傳,就算做到了第一具有市場話語權,下面的老二、老三仍可能用一樣的方式篡位,當然前提是有融到資金,再來還有與後面的經營有關,可能為了穩住自己在市場的地位,擴張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然後造成虧損……。

如果用世界500強來看,大陸在2019年有129家企業上榜,前10名更佔了3家,但是清一色都是國企,中國石油、中國銀行、中國電網等等,當然不能這樣否定其他民營企業,必須說在科技互聯網類、金融創新類與大部分基礎建設類,還有滿多領域中國大陸的企業是很厲害的,除了他們有龐大的市場支持外,還有因為法規等等比較鬆散,所以可以做更多的創新商業模式,但是隨之而然的一些弊端也會發生,例如p2p暴雷、公司財務造假等等,回到問題本身,如果今天是跟我說滴滴是獲利的我會相信,但是如果跟我說瑞幸咖啡是獲利的,我是一定不會相信,渾水的報告有點像田野調查,而我自己也算是消費者之一,我壓根沒有花超過8元人民幣買過瑞幸咖啡,一半以上的消費是低於4元人民幣,我當初估瑞幸咖啡的成本為至少10元人民幣,所以這家公司肯定不會賺錢,換個說法是肯定不會這麼快賺錢。

  1. 小米的實習經驗是你的第一篇長文,也是許多讀者認識你的首篇文章。你喜歡小米的企業文化與工作環境嗎?除了學習點與工作內容以外,是否能跟我們分享你在小米工作時遇過最具挑戰性的事情?

我還滿喜歡小米的工作氣氛與環境,首先小米的薪資在互聯網行業中算中等,所以相對的工作壓力不會那麼重,另外我所在的部門算是國際業務部,所以上下班是不需要打卡,樓與樓中間是有小小運動的器材,我也常常上班上累了,偷偷跑去跑跑步機休息,所以整體是滿喜歡的。

最具有挑戰性的應該是每一次開會,會在沒有防備下被cue出來回答一些問題,當下可能因為緊張或是沒有抓住重點亂回答,導致有點小小尷尬,所以後來為了避免這類事情發生,開會前都會先問問今天要討論的主題,與自己最近負責了那些工作內容,並先彙整好以備不時之需,比起其他可以提前準備應付的問題,還是這一種毫無防備下的提問,讓我比較措手不及。

  1. 許多人認為大公司的實習生通常能做的事情有限,反而是小公司或新創的實習有比較大的發揮空間。你滿意在小米的工作內容嗎?

其實這一個問題是成立的,但是其實很多時候機會是自己爭取的,例如我在小米的前一兩個月,真的都在做一些雜活,你可以在過程中表達你的求知慾或是企圖心等等,事實證明最後我也爭取到獨立負責的專案,但是問題是你要先顧好你原本要協助的工作內容,外加證明你可以額外多做些什麼,並且如期完成,我發現出去工作後,真的很少會過問過程,他們只要你在時間內,完成你所答應的工作事項,當然自己反過來想也是這樣,所以我認為工作或是實習一開始,先慢慢的熟悉並且觀察,之後發現有空閒時間或是有想要參與的項目,可以大膽的提出來與爭取,至於我在小米的工作內容我是覺得一部分滿意與一部分不滿意,滿意的部分當然是我自己爭取到負責的專案,做起來很有成就感,不滿意的部分當然是那些日常報表、產品圖、一些官網維護等等,因為就很死的工作,做起來比較沒有成就感。

  1. 在作者 37 天的文章 【職場學長姐】互聯網工作跟你想的不一樣(上) 分享她認為比起狼性,中國的學生更確切來說是「不喜歡輸」。你認同嗎?

我覺得大部人應該都會有「不喜歡輸」的企圖心,當然在比較競爭的環境下,更會激發這一種精神,這些精神有好有壞,有些企業就是喜歡找這一種精神的員工,例如我之前分享過的人人貸面試,在跟總監面試的時候,他就說他完全感受出來我一定不是在中國大陸念書的,他說他小時候是在農村,上了大學才到都市,他發現讀書氣氛完全不同,他說競爭太激烈了,在農村可能就好好讀書,到了大城市多了很多良性與非良性的競爭,他說他很不習慣,像他說他這一批新招的實習生,每個下班都比他晚,還每天在問有什麼工作可以做,想想我在小米實習,我通常都是第二個下班……,雖然我覺得沒有什麼不對,第一我事情都做完了第二也到了該下班的時間,第三我也不是第一個下班的,但是有時候還是會別的同事說幾句,當然誰都不願意輸,但是工作上要分輸贏其實也很難,就大家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其他的競爭我倒覺得還好,可能跟公司文化或是個人特質等等有關。

  1. 你曾在中國交換、讀研究所也在小米工作過九個多月的時間,你認為那邊也有台灣常常在討論的「學用落差」嗎?

我自己從小時候就非常喜歡看日劇,其實我是非常推崇技職教育,也認為技職學校的分數不應該比一般大學低,日本的經濟是靠那一些中小企業撐起來的,不像韓國是靠大型企業撐起來,當然日本也有很多知名企業,但是如果從比例上來看,我認為碰到突發狀況日本企業是更能承受壓力,在台灣我之前的實習,主要是走行銷,當然學校可能會上過行銷學,但是總不可能你交給主管的報告是4p、4c、STP或是SWOT分析,更多的可能是解讀一些市場情況,或是用戶調查之類,可以說沒太大關係,但是我認為不能說學校教的都沒有用,只是沒有去深入,像是學校做報告,如果你不局限於那些古典的行銷方式,會不會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像是我到了小米可能參與一些項目,回想起之前大學的報告,好像也可以套用,就會非常好奇我當時要是這樣做,台下同學或是老師會給予怎樣的評價,不然當初這類的報告大家做的都大同小異,其實很多時候身邊非常多理所當然的事情,背後都是有他的邏輯,非常推薦一本書『牛奶可樂經濟學』。

  1. 在大學期間你曾去「西安交通大學」做交換,想問當初為什麼會想要去中國而不是其他國家?

不是說不想去其他地方交換,是因為英文不好,當初最想要去的是泰國曼谷大學,結果英文分數太爛,被其他人搶去。

很多人出去交換可能是要去學習或是深造,但是我出去交換是想要去玩!!想來想去可以大膽玩,又不需要考慮荷包的地方只有日本、韓國、泰國、中國大陸,其中日本、韓國基本上都需要會當地語言,光英文成績是不可以,泰國則是只需要看英文成績,但是相對來說要求就會高一點,所以最後就選中國大陸,其中會選西安交通大學的原因是因為他在最中心點,往北、往南、往東、往西,都非常方便,而且當初剛好在說一代一路,然而西安就是當時的起點,所以就首選西安,天府之國四川排第二,結果就上了~

  1. 在今年三月你分享 Funnow 行銷實習面試 – 新創公司好不好 這篇文章,在這五個月期間的收穫會寫成另外一篇文章嗎?如果會,可以先簡單分享你在 Funnow 的心得與收穫嗎?

應該會在寫一篇,當初寫完第一篇後,有想好第二篇想要寫的思路,但是忘記記錄下來,後來因為在寫論文,就忘記要寫什麼內容了,所以一直沒有動筆,不過可以先簡單的分享一下,在那邊接觸到的行銷比較是我會喜歡的方式,例如用數據優化廣告投放,自己可以實際操作廣告投放,雖然主要是投放一些制式化的廣告,但是我可以大聲的說由我經手的廣告費用超過幾十萬元,在這些廣告投放的背後,雖然沒有人教你,但是我自己會去想,要多少能回本,與這些投資的極限值是多少,如何將廣告來的顧客留住,或是那一類的素材最能吸引住顧客,這可能是我在其中最大的收穫,如果我真的寫了下一篇,可能會整理上面說的那一些內容,當然有些金額或是內容可能不能公開,所以要思考一下……。

  1. 去年你被找去幫教授做社群行銷,想問你在過去的小米經驗對於現在的社群行銷有幫助嗎?為什麼當初會接受這個職缺?

如果說實話的話當然是不想接這一個職缺第一保養品不是我感興趣的商品,第二他們在選購商品的時候,我並沒有參與,我認為不應該是先有商品再來找客群,商品的出現應該是因為有人需要,第三我是非常注重CP值的人,所以有人說要說服顧客要先說服自己,這一個商品我無法說服自己,當然我就會認為賣不太出去,不過不可否認這一項產品的成本與品質都是比同業高,所以為什麼會接這一個職務喔,就是因為人情吧!

我覺得不同商品都會有不同的銷售方式,當然策略也會不同,如果是走品牌,當然不可能長期降價,或是宣傳方式跟小品牌會有很大落差,但是因為我本來就是一個比較會多想的人,所以我就會去想,要怎麼說服我去購買這樣產品,或是在那些情況下可能會不小心發生購買行為,如果從這方面出發,也許問題就簡單一點。

因為不論是大品牌或是小品牌接觸消費者的過程都是一樣的,一定是先客戶開發-建立品牌觀念,引起用戶注意,再來是互動-使用者與商家互動,最後就是轉換-使用者成為客戶,並且完成交易,所以找到你與使用者的最佳溝通場合,並且解決他的痛點與迎合他的愉悅點,就可以達成交易。

  1. 至今的社群行銷成效如何?可以跟我們分享這段期間的心得與收穫嗎?

在這半年內,大約簽了三家第三方銷售平台,雖然沒有賣得很好,但是都有賣出去一部分,另外KOL的部分,分為三階段,前期主要找大量的部落客,接下來是部落客與一些團購社團,最後一階段開始可以找一些比較中大型的KOL不限於部落格,如果到了第三階段基本上可以搭配廣告一起行銷,因為基本的基底已經建構完成,在第一步的時候就需要優化官方網站與消費者購買會碰到的問題,這樣在下廣告後才可以留住使用者,將廣告效益發揮到最大,目前因應母親節已經有下廣告的動作,部分廣告受眾的詢問度非常高,但是轉化率並不高,可能結果還是價錢與一些原因,所以目前也還在觀察與思考。

  1. 你的文章時常會分析不同的品牌與企業,包括統一、瑞幸與大潤發等等,你是怎麼選擇要分析的企業?你是如何思考文章分析的切入點?

統一、大潤發都是我買過的股票,當初會寫那一篇是因為他們都有被收購的情況,然後當初賣股票都賣錯,以為被收購失去金雞母會暴跌,結果兩次都給我暴漲,所以後來復盤的時候去調查了一下,發現他們幾個可以寫在一起,文章分析與切入點,我可能比較跳痛,我就是想到什麼寫什麼,所以可能跟其他大大們比起來,文章比較口語與沒有邏輯,就是把我當下想到的寫下去,其實本來寫這些文章就是一個記事本的概念,把自己認為有趣或是值得留下的議題拿出來放大解釋,也讓自己有目標要去探討完,雖然大部分都是小小探討,不過其實會發現滿多有趣的事情,像是瑞幸可能原本只是要探討他的商業模式,或是所謂的互聯網+咖啡,到最後的股權紛爭與財務造假,然後再細看中國大陸這幾年的企業,會有滿多啟發。

  1. 若從來沒有產業分析或是企業分析的能力,你建議如何培養自己分析的能力呢?如何寫出一篇好的產業/企業分析的文章呢?如何分析出不同的insights ?

我覺得可以先從股票投資開始,因為你買了你必須去研究,你就必須每天看財經新聞,久而久之你會多了很多知識,像我們教授最常說的一句話,我的常識是你們的知識,聽到的當下很賭爛,但是去思考他說的也沒有多厲害,但是這背後就是他經年累月的財經觀念與信手捻來的歷史案例,你可能只買了一張石化股,你就需要觀察油價,還有需要觀察他設廠在哪裡,有沒有被當地政府罰錢,有沒有處分什麼資產,這家公司有沒有亂投資等等,不斷的延伸可能就不單單是國際宏觀面,可能細到公司每一季財務報表,我覺得只要一年基本上就可以寫出一篇不錯的產業/企業分析,雖然一開始可能跟我寫的很像,有些邏輯或是ㄧ些觀點很跳痛,但是如果將這些點好好的組織起來,應該就會是一篇不錯的分析。

(圖片來源:網路擷取)

-----------------------------------------------------------------------

因為覺得那些問題都太棒了,好像一寫發現寫太多了~

希望有人可以看到最後~

 

附上之前一些文章:

【小米實習 】 思維轉變-互聯網不能不知
【小米實習 】雙十一戰場-業務量暴增
校園市場的重要性
瑞幸咖啡-親身體驗
電商營運分析- KOL比較 上篇
Funnow 行銷實習面試 – 新創公司好不好
文章標籤

馬里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相信不論是因為工作、實習或是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的思維模式都會不斷的變化,而實際中我認為需要具備的幾種思維模式為以下幾種:

1.分類思維(具有數據的情況下)

      其實往往我們已經具備這一種思維模式,畢竟工作上我們會將客戶分群、產品歸類、市場分級,也會有所謂的績效評價...許多事情其實都需要具備分類思維。尤其是現在數據的發達與運用,對於較大的數據通常可通過機器學習算法來做分類(k-means or 隨機森林),上面兩種都是分類常用的方法,但是有差別,差別就在於有沒有標籤,其實嚴格說起來,k-means屬於聚類的一種,簡單理解就是先將一群東西隨機分成幾堆,在開始找一群一群彼此間的關係,之後給予他們標籤,而隨機森林(決策數)就像是已經直接分類,屬於哪一群的就會直接被分配到哪裡去~(這邊對於非資工或是統計相關科系的可能就聽不懂了,所以我也不說下去),但是這之後在工作中其實會滿常用到的。

      但其實關鍵點在於,分類後的事物,需要在核心指標上能拉開距離!也就是說分類後的結果,必須是顯著的。就像上面那一張圖,橫軸和縱軸往往是你營運當中所關注的核心指標(當然不只限於二維模式),而分類後的對象,你能看的出來他們的分佈不是隨機的,而是有顯著的集群的傾向。

*舉個例子:假設上圖反映了某個消費者分群的結果,橫軸代表購買頻率,縱軸代表客單價,那麼綠色的這群人,就是明顯的人傻錢多”的“剁手金牌客戶”,也會是我們的目標族群。

2.矩陣化思惟(不須具有數據的情況下)

      它不再局限於用量化指標來進行分類。我相信大多數的時候,我們沒有數據做為支持,畢竟不是每一間公司都具有雄厚的資本,可以買到或是獲得有用的數據,所以大多時候我們只能通過經驗,也就是把某些重要因素組合成矩陣,大致定義出好壞的方向,然後進行分析。這也是我在小米實習中所提到的“波士頓矩陣”,我認為之後出去工作會經常用到這一個模型,大家可以參考他原本模型的應用(百度案例),我也是因為這一個模型所以常常可以說服公司同事,對於一些商品的在網頁上擺放的位子,畢竟網頁空間是有限的,所以必須把每一個空間發輝到最大化。

3.漏斗思維

      我第一次接觸到這一個思維模式是在上電子商務的課程,而這種思維方式被普及應用在註冊轉化、購買流程、銷售管道、瀏覽路徑等,太多的分析場景中,能找到這種思維的影子(大家可以看看我去面試人人貸時候的文章,我在面試的時候被問了這一個問題,所以如果要面試類似的職位時,建議回答時可以展現自己這一方面的知識),但往往這一些看上去越是普通越是容易理解的模型,它的應用卻要更加謹慎和小心(不懂不要裝懂,不然到時候會被同事或是面試官嘲笑),在漏斗思維當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漏斗的長度

     漏斗該從哪里開始到哪里結束?根據我自己的經驗還有看了一些案例,漏斗的環節最好不該超過5個,而且漏斗中各環節的百分比數值,量級不要超過100倍(漏斗第一環節如果是從100%開始,到最後一個環節的轉化率數值不要低於1%)。若超過了我們假設的這兩個數值標準,建議分為多個漏斗進行觀察。這兩個值都是經驗數值,僅僅給各位朋友們做個參考~

*而我會這樣說的理由是什麼,是因為超過5個環節,往往會出現多個重點環節,那麼在一個漏斗模型中分析多個重要問題容易產生混亂。數值量級差距過大,數值間波動相互關係很難被察覺,容易遺漏資訊比如,漏斗前面環節從60%變到50%,讓你感覺是天大的事情,而漏斗最後環節0.1%的變動不能引起你的注意,可往往是漏斗最後這0.1%的變動非常致命。

文章標籤

馬里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邊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家工廠污染水源,並不需要為此付出成本,這家工廠會一直堅持這種低效、高能耗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如此產能和效率則無法提升,給社會帶來損失。

 

如果污染不用付出代價,那麼社會生產效率會持續走低,資源使用率越來越低,最終環境與經濟都面臨崩潰,就像先前提到的,目前各國可能為了眼前利益,選擇用低效便宜的燃煤發電,但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卻是要後代人來承擔。

 

當然非洲豬瘟也算一種典型案例。非洲豬瘟若不控制,傳染給其它豬場,雖然自己工廠也遭受損失,但是社會成本也大幅度增加。因為不知道病源體來自哪裡,不知道誰傳染給誰,非洲豬瘟病源變成了一種厭惡的公共問題,社會損失極大卻找不到私人賠償。

 

環境污染常常是一種厭惡的公共問題,負外部性是一定會發生的損失。如果將所有產權確定為私有產權,環境污染就會變成了私人問題,只要能達成交易,觸發了一種利於社會進步的市場交易。(就像現在提出的碳交易,你可以花錢買別人沒用完的碳權,有些工廠可能開始評估更換設備與購買碳額度哪一個划算?)

 

更簡單的例子,養豬場給私人土地造成污染,那麼土地主人可以找養豬場協商,以一定的價格達成交易。養豬場就相當於支付了一筆污染費,將污染物排放到私人土地上,土地主人也願意“出售”土地供其排汙。

 

所以如果這一套規則由以下五個機構合作:市場、政府、企業、國家以及社會,建立所謂的真正的碳交易才是真實有效的,目前可能大家都有聽過碳交易,但是因為還沒有很強制的約束力,所以也有很多國家或企業有搭便車的嫌疑,當然最重要的是這一個制度還沒有完整。

 

這些背後也未必是政府不努力,而是每一國背後都有自己的利益,像是美國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選擇退出,或是像法國在2018年想要調漲碳稅,但引發了黃背心運動,促使政府凍漲碳價,而目前有在交易的碳額與我們真實排出的相比,可能只涵蓋百分之一左右。

 

Ps:其實每一個區域的碳價都不同,像是在中國的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湖北、重慶,都有屬於自己的碳交易市場,可能因為當地的環境負載或是當地的企業不同,有不同的定價與交易制度。

 

「多數消費者想買的不是環保產品,而是品質好的東西。」

「減塑不應是少數人去犧牲自己的生活才能做到的事情,要用設計的力量,讓減塑變得更簡單,才會有更多人願意做這件事。」

文章標籤

馬里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接觸Blink這一個平台是在2018年的暑假,當時參加了上海一個種子培訓營的活動,裡面的團員推薦我這邊有很多實習相關資訊,也有很多神人會分享自己的實習經驗,她說她自己在裡面學到了很多,當下我是發現blink的簡歷模板非常實用,雖然很普通,但是卻也是企業會喜歡看到的版型,當時沒有太去看其他作者的文章,畢竟還沒有了解這一個平台的精華。

      2018年11月份的時候,由於在小米實習常常會有心很累的時候,所以開始找一些休閒娛樂或是自己沒有嘗試過的事情挑戰一下,當下突然想起這一個平台的存在,就想說去看看神人們都怎麼渡過的,看到上面那麼多人分享自己的經驗,心中就有一股衝動要不自己也試試看,最主要是當時看到一篇文章,大家都說自己會行銷,卻都只建立在”說”,不如行銷自己來證明。

      而我又是那一種會衝動行事的人,所以當下就立刻寫了人生第一篇網路長篇文章(雖然只有大約1000字左右),內容就是自己在小米的一些小鎖事,沒有太多有用的內容,但是反應卻不錯(可能從小沒有被注視過,所以看到有人會按喜歡、收藏,觀看人數還破千,特別興奮),隔天立刻推出自己面試百度的經驗,但是由於是第一次寫,所以其實只說明了過程,沒有很詳細的準備方案還有應對方式(卻也破天荒的超過前一篇,更成為了我最高閱讀數的一篇文章),可是經過我自己的分析,我就覺得大多數的讀者還是只看標題,真正閱讀完我文章的可能相對來說不多,因為你自己寫完文章會有個預期值,有些文章裡面的知識點還有用心程度,我相信自己是最清楚的。

      而百度的那一篇,也就雷聲大雨點小,如果從數據來看,她的閱讀人數是最高的,但是相對來說共鳴、有用度是最低的,這邊又有一種新的反饋出現,好的文章是經得起考驗的,原因是人人貸這一篇文章是我認為比較精華也比較認真分享的,但是前三天收藏與喜歡的人數非常少,但是最後不斷的增加,而小米實習日記1、2、3,相對來說也是大家比較愛的內容,畢竟我自己認為我算是帶大家一起體驗我工作的內容與不保留真實呈現,我朋友看完都問我說這樣算不算洩密,我都會說我是活動開始或是或活動結束才發文,所以也算是另類幫公司行銷,當然對於數據分面的資訊我也沒有洩漏!!但是其實也是要有活動才可以跟大家分享,不然普通的日常其實也很難寫成文章。

      所以中途也轉換跑道試試水溫,寫了思維上的轉變與窮人思維,有沒有帶小米上去,閱讀人數就是有差,但是我還是決定不要再用標題吸引流量,要與閱讀群眾正面對決,所以不會再用聳動標題,而是貼近自己文章的內容,在這些文章中也希望得到大家的反饋,希望有看到這邊的可以跟我說一下這些文章你們最喜歡哪一個主題或是哪一篇,這樣我之後好繼續發展,不然自己唱獨角戲也很難長久!!

      那自己的行銷策略就是在初期大量吸收讀者,所以一天一篇文章,而且主題不同,快速佔領市場,不同種類的用戶都是我的目標人群,可以都可以成為我的追蹤者,從小米的日常生活、百度面試、人人貸面試開始,其中文章也透漏可能會有其他求學或是心靈層面的文章出現,而這樣的做法的確可以大量曝光,而且可以讓你從一個素人變成紅人,成功可以攻佔排行榜,在大家熟悉我的時候就像產品的命週期裡面的導入期一樣(廣告/市場開拓),通俗一點說就是促銷,之後的就走到了產品生命週期的成長期(質量),開始對內容還有語句要修飾,不能像前幾篇文章趕鴨子上架,連錯字都沒有校稿,還有不能太口語化(雖然我這一篇還是很口語化....)然後上稿時間盡量開始固定,因為追蹤人數變多了,必須負擔起對這些閱讀者的責任,再來是成熟期(售後服務),可能開始要與粉絲互動,畢竟這時候要再繼續增加已經很難了,可以看到BLIK上其他的作者也都會陷入粉絲成長的趨緩,並不是他們文章不好,而是已經佔領了該領域的份額,所以如果到了衰退期(減少花費、準備新方案),必須開展新的項目,可能平常主要以分享書單為主,可以轉為分享遊記或是其他大家會感興趣的觀點。

     我自己給我自己目前的定位是處於成長期,透過不斷的思想疊帶,讓自己的這一個版一直存在於成長期,這也是現在這些電子商務公司做的事情,雖然不知道還可以持續多久,也是給自己檢驗自己的一次考試,也希望大家繼續支持!!

新的一年也祝大家事業還有學業都能順利,一起加油~台灣會更好!!

一起回顧之前的文章吧~ 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文章標籤

馬里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想想最一開始在上海騎ofo前15分鐘不用錢,到後來每30分鐘收費1元,但是這時有推出月卡服務,一個月可能才7元,隨停隨下車,比起自己買自行車還要方便,但是好景不常ofo目前半倒閉狀態,還有1000多萬人押金沒拿回(好險他們車都爛爛的,所以我之後就沒有選擇他們家)。

 

那說說我自己最常騎的哈囉bike,相對於其他車她在上海跟蘇州的車款是比較新與在數量上面是比較多的,不過到了北京基本上都是didi的小桔bike與美團的摩拜單車,所以有時候辦月卡也會碰到,你到新的城市找不到車可以騎的情況。

 

應該說因為我算是滿常會需要騎到自行車,所以我屬於會辦月卡的群眾,而且我會用到淋漓盡致的那一種,不過後來因為一些事情,所以可能不會這麼常使用,我就沒有續辦月卡才發現,現在單程全面漲價,價調整為每15分鐘1元,所以現在你騎一小時可能就4元,大家可能還認為很便宜,但是在大陸搭公車一趟就2元(用公車卡搭車半價…..)

 

而月卡的部分,哈囉bike好像15元一個月,摩拜單車和小桔bike為20元一個月,這也沒有固定會不定期更改,當然對於常用的人來說還是便宜,但是想想這樣下來一年的開銷其實也滿大的,不過在沒有其他削價競爭的情況下,我相信消費者還是在短程出行上會繼續使用,

畢竟就像他們各家公司所說,合理的價格調整是為了行業更健康的發展,讓共享單車回歸商業本質有利於用戶更好的騎行體驗

 

主要是北京的交通太擁擠,所以有時候騎自行車會比公車或地鐵更方便,但是這就會被氣候給影響,例如冬天北京極為寒冷,更重要的是有霧霾,這邊必須幫北京平反一下,其實北京春夏秋的空氣品質真的改善很多,至少我是沒有戴口罩的需要,但是冬天因為他們要全面供暖所以就......

 

其實在中國大陸共享經濟不單單只有單車而已,還有行動電源、雨傘、汽車.....(當然還有其他,只是我想不起來),這裡面我自己有用過的是行動電源,其實真的非常方便,雖然感覺人人都有行動電源,但是出去旅遊或是跟朋友聚餐,這一種共享的行動電源真的很方便,充一次電我記得是一小時1元~2元,所以手機充滿電大約2~6元,而且行動電源的成本與維護不會像腳踏車這麼高,我是滿看好這一個發展趨勢的。

 

不過對於在中國大陸這一種對於價錢更敏感的市場,究竟這一種漲價會不會影響到用戶黏性,我想還是會有很大的影響,而且每一個省分的影響會是不相同的,日前有大陸網友在社群發帖詢問針對共享行動電源漲價,近19萬人選擇了應急才會用,16萬人認為太貴了以後不用,僅僅九千多人認為很方便還會繼續使用,不過我認為這邊也會有所謂的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就像很著名的一個案例,sony音箱大家可能都會想要選亮顏色的商品,可是真正要送給你你可能還是會選素色的款式。

 

其實目前在中國大陸還存活的共用經濟體,都擁有了良好的用戶黏性,當然他們的目的絕不是公益慈善,所以為了存活幾乎也到了不得不漲價的地步。

文章標籤

馬里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提到離岸風電大家想到的可能就是在電價上面的爭議,因為政府打算以5.8~7.2元躉購,那台灣就算不考慮電價有發展的必要嗎?

 

爭議點1 : 因為台灣多面臨颱風,風機可能會面臨壞掉問題?

反方觀點:

台灣雖然是世界前幾優秀風場,但是颱風來臨時,風力機組是不可能運作,目前碰到處理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讓他失速轉動,第二種就是將葉片提前收起。

正方觀點:

政府就單單負責收購電價,所以這一方面就是那些民營公司要自行承擔,當然目前看來主要是由外國廠商自行吸收,他們不克服,政府也不用跟他們收購電價。

 

爭議點2 : 台灣風力發電時間點跟用電時間點匹配不上,真有發展的必要嗎?

反方觀點:

台中那些陸上風機,明明風那麼大,卻一大堆都不轉,證明風力發電根本不可行,只是浪費公帑。

大家都知道台灣冬季盛行東北季風,而夏天相對來風可能比較不足,靠風力發電豈不是等著停電?

正方觀點:

陸上的風力發電與海上的體型高度上就有區別,並且海上的風因為完全沒有任何阻擋,風的品質穩定而持續,起伏較小,因此供電也相對穩定。

同上,夏天風力較少,政府就購買較少….,當然不能只依靠風力發電,其他發電也是要持續優化。

 

爭議點3 : 歐洲的離岸風力發電只要2.多元,台灣要5元以上,政府在圖利財團??

反方觀點:

其中提到的技術轉移是歐洲10多年的經驗,再來技術轉移規技術轉移,台灣有多少廠商有能力在未來五年內自行發展機具,其中最大的問題有船隻,台灣相對可以應付的是鋼材的部分。(其實這一部分個人認為非常關鍵,因為如果台灣產業鏈真的能在未來學習到或是受惠,我認為電價就算用7.2收購都是賺,但是如果沒有辦法學習到,就真的被當盤子了…..)

正方觀點:

台灣是有兩種方式購買電價,一種是5.8元(包含技術轉移),另一種就是2.3元(不包含技術轉移),當初在選擇廠商時,政府主要考量也包含在地化(台灣工人、台灣廠商….)

 

所以綜合以上,我認為外國廠商會踴躍參加肯定有它的道理,當然颱風、發電量,我們想到的他們肯定都想到了,因為我們只用動動嘴巴,他們是要自己花錢,但是也別把他們想成做功德,商人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賺錢,最主要的關鍵點還是在台灣有沒有辦法把技術留在台灣,至少也要將一些供應鏈留下來。

 

當然支持綠色電力是我們全人類的共同目標,比起風力發電或是核能發電,我認為目前發電量最大宗的還是燃煤,台灣的燃煤真的是非常的髒且沒有效率,由於機組的老舊與劣質的媒,所以跟換老舊機組或是改為燃氣發電都是最好的選擇,當然成本就會上升……,歐洲已經有很多國家都在未來幾年宣布全面禁止燃煤發電,希望台灣將來也可以逐步更近。

文章標籤

馬里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的大學生除了基本的校園生活,可能想著是創業、投資.....等,而台灣的大學生可能想著是打工或是找工作,其實這也沒有不好,因為我也是那些打工與找實習的一份子,但是我們學校的教授講過的一段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他在美國的學校念碩士和博士的時候,每一次拿到a或a+的學生都不是白皮膚的,但是未來那些白皮膚的人卻都往往會成為他們的老闆,也許我們平常的考試或是學習方式,使得我們很會讀書、很會考試,可是為什麼出社會後我們只能成為優秀的員工,身邊不乏有些例子,我之前的高中的學弟到美國交換了一年,回來時候就變成完全適應不了台灣的考試制度,原本在學校的成績還可以,可是回來之後一落千丈,可能只有英文成績進步了一點,之後聽說大學念一念就休學了,但是人家現在創業,公司員工有20多人,月營業額有將近百萬元,雖然我也是有一次看雜誌上看到才知道的,原來短短的一年可以讓人有這麼大的改變嗎?

      我認為思維為上的轉變是非常簡單的,而我們平常也都在不斷的轉變,但是真正的差別是我們的行動力能不能跟得上思維的轉變,還是我們向現實妥協,選擇安逸的生活,所以導致思維又轉變回原始狀態,有一本很著名的書提到,我們要做的不是仇富,而是我們要擺脫窮人思維,你如果看過富爸爸,窮爸爸,應該可以知道我要說什麼,因為我看這一本書的當下,我發現原來我的思維方式跟窮人思維一模一樣,而這也是大多數人的思維,這邊剛好又幾點我從一篇文章看到的案例。

      第一點是被忽略的時間價值,我算是完全中標了,因為我常常會看別人對書的評論,然後我會在網路上找該電子書的資源。過了幾天,可能花了大把的時間在各大網站、網盤、資源站找遍了,可是換來一場空,但免費的東西未必是免費的,畢竟我們找這些網站所要花的時間也是有成本的。我相信這應該比較屬於少數人會中標,但是下面這一個例子,我相信大多數人會有感,假如我們到電影院去看一部電影,如果這一部影片非常爛,中途退場的人也不會超過20%,也就是說在80%的人看來,這些時間的價值不超過看電影的票價,這些也就是所謂的沉默成本,這邊來說說我買淘寶的經驗吧,我曾經買了一件毛衣,但是我買小號了,我因為不甘心,所以想說雖然小件,加減穿個五六次總會多少回本一點,但其實每穿一次都是受罪一次,每一次穿都覺得非常不舒服,那麼毛衣就會被我丟在家裡的某一個角落,因為不捨得丟掉,想著有一天瘦了一定可以穿,大家想想家中有多地方被這些東西給堆積,而那些地方的地價又是多少錢,最後有一天爆發才會將全部的垃圾丟掉,不過沒多久又會被推放回來。

      第二點管窺效應,這一點我也中標了,就拿我之前在全聯的例子,如果現在有兩個產品,一個原價299另一個原價399,現在兩個都賣200元,絕大多數的人,會選擇原價399的,但是事後我都會後悔,因為雖然原價399的那一個比較值得,但未必是適合自己的,而299那一個可能是自己平常最常使用的品牌,但是還是屢試不爽,這也是大多數人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會變得更為專注,但注意力過度聚焦會導致判斷力下降,而購買東西富人跟窮人就有差別,例如假如窮人想要買車,他可能想著是先考慮有多少錢付首付,月收入多少還貸?再倒過來推算,自己該不該買車,最後決定買什麼樣子的車,富人思維買車,首先會問想要不要買車,想買什麼車?然後再算還差多少,怎麼解決。

      第三點是不知不覺中被消耗掉的自控力,把「垃圾」賣給想發財的窮人,這在中國也是最賺錢的生意,我相信大家也知道這些垃圾是什麼,也就是所謂的p2p借貸,小弟我也將我自己的生活費賠了進去,無數次崩盤又卷士重來的「金融騙局」,都是抓住了「窮人思維」的致命弱點,既無判斷力,又無自製力,而我們卻會不斷的陷入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之一巴菲特,他的投資偏好中,既沒有房地產,也沒有科技股,前者是因為他不喜歡,後者是因為他看不懂。這就是自控力,集中在自己的有限精力,長時間地等待自己看得懂的機會,最後全力一擊,之前有一個泰國廣告,裡面說著是我們在路上向買椰子的人會殺價,可能一杯椰子水10元,我們會問他可以5~8元嗎?但是下一秒我們去7-11買一杯可樂,我們會花15元,我們並不會向7-11的店員說可不可以便宜一點(其實我一直覺的泰國的廣告都很發人深省),這邊要說的是可能跟自控力沒有關係,但是卻非常衝突。

永遠記住,

窮的不是缺錢的人,

而是在「窮人思維」的圈裡走不出來的人,

希望將來我們都能走出來!!!

我也在努力中~~

文章標籤

馬里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