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接觸Blink這一個平台是在2018年的暑假,當時參加了上海一個種子培訓營的活動,裡面的團員推薦我這邊有很多實習相關資訊,也有很多神人會分享自己的實習經驗,她說她自己在裡面學到了很多,當下我是發現blink的簡歷模板非常實用
,雖然很普通,但是卻也是企業會喜歡看到的版型,當時沒有太去看其他作者的文章,畢竟還沒有了解這一個平台的精華。
2018年11月份的時候,由於在小米實習常常會有心很累的時候,所以開始找一些休閒娛樂或是自己沒有嘗試過的事情挑戰一下,當下突然想起這一個平台的存在,就想說去看看神人們都怎麼渡過的,看到上面那麼多人分享自己的經驗,心中就有一股衝動要不自己也試試看,最主要是當時看到一篇文章,大家都說自己會行銷,卻都只建立在”說”,不如行銷自己來證明。
而我又是那一種會衝動行事的人,所以當下就立刻寫了人生第一篇網路長篇文章(雖然只有大約1000字左右),內容就是自己在小米的一些小鎖事,沒有太多有用的內容,但是反應卻不錯(可能從小沒有被注視過,所以看到有人會按喜歡、收藏,觀看人數還破千,特別興奮),隔天立刻推出自己面試百度的經驗,但是由於是第一次寫,所以其實只說明了過程,沒有很詳細的準備方案還有應對方式(卻也破天荒的超過前一篇,更成為了我最高閱讀數的一篇文章),可是經過我自己的分析,我就覺得大多數的讀者還是只看標題,真正閱讀完我文章的可能相對來說不多
,因為你自己寫完文章會有個預期值,有些文章裡面的知識點還有用心程度,我相信自己是最清楚的。
而百度的那一篇,也就雷聲大雨點小,如果從數據來看,她的閱讀人數是最高的,但是相對來說共鳴、有用度是最低的,這邊又有一種新的反饋出現,好的文章是經得起考驗的,原因是人人貸這一篇文章是我認為比較精華也比較認真分享的,但是前三天收藏與喜歡的人數非常少,但是最後不斷的增加,而小米實習日記1、2、3,相對來說也是大家比較愛的內容,畢竟我自己認為我算是帶大家一起體驗我工作的內容與不保留真實呈現,我朋友看完都問我說這樣算不算洩密,我都會說我是活動開始或是或活動結束才發文,所以也算是另類幫公司行銷
,當然對於數據分面的資訊我也沒有洩漏!!但是其實也是要有活動才可以跟大家分享,不然普通的日常其實也很難寫成文章。
所以中途也轉換跑道試試水溫,寫了思維上的轉變與窮人思維,有沒有帶小米上去,閱讀人數就是有差,但是我還是決定不要再用標題吸引流量,要與閱讀群眾正面對決
,所以不會再用聳動標題,而是貼近自己文章的內容,在這些文章中也希望得到大家的反饋,希望有看到這邊的可以跟我說一下這些文章你們最喜歡哪一個主題或是哪一篇,這樣我之後好繼續發展,不然自己唱獨角戲也很難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