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觀點-互聯網新知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圖片來源:Dcard)

原本自己才在看【職場學長姐】10 道快問快答系列,覺得好有趣,並且覺得那些問題都問得都非常棒,也都是自己非常感興趣的問題,感覺那些問題都融入了每一個作者的背景與平常寫作風格,然後看到的回答答案,也覺得收穫非常多,沒想到幸福來的這麼突然,我也收到了邀請,也非常感謝BLINK的小編認真準備的問題。

-----------------------------------------------------------------------

  1. 去年七月你就寫了兩篇關於瑞幸咖啡的文章,近期它爆發造假事件,你覺得這件事情對你來說意外嗎?

對我來說並不意外,因為其實如果大家有關注的話,可以發現基本上大陸的企業都是虧錢的,例如我之前實習過的小米集團為例子,他們是到了第八年才有淨利,另外大家耳熟能詳的滴滴打車成立6年虧損將近2000億台幣,可以思考一下這一種抽成平台為什麼能做到虧損,有很大原因跟市場前期的競爭有關為了能快速的獲得市場份額,伴隨著無限度的補貼與廣告宣傳,就算做到了第一具有市場話語權,下面的老二、老三仍可能用一樣的方式篡位,當然前提是有融到資金,再來還有與後面的經營有關,可能為了穩住自己在市場的地位,擴張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然後造成虧損……。

文章標籤

馬里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相信不論是因為工作、實習或是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的思維模式都會不斷的變化,而實際中我認為需要具備的幾種思維模式為以下幾種:

1.分類思維(具有數據的情況下)

      其實往往我們已經具備這一種思維模式,畢竟工作上我們會將客戶分群、產品歸類、市場分級,也會有所謂的績效評價...許多事情其實都需要具備分類思維。尤其是現在數據的發達與運用,對於較大的數據通常可通過機器學習算法來做分類(k-means or 隨機森林),上面兩種都是分類常用的方法,但是有差別,差別就在於有沒有標籤,其實嚴格說起來,k-means屬於聚類的一種,簡單理解就是先將一群東西隨機分成幾堆,在開始找一群一群彼此間的關係,之後給予他們標籤,而隨機森林(決策數)就像是已經直接分類,屬於哪一群的就會直接被分配到哪裡去~(這邊對於非資工或是統計相關科系的可能就聽不懂了,所以我也不說下去),但是這之後在工作中其實會滿常用到的。

      但其實關鍵點在於,分類後的事物,需要在核心指標上能拉開距離!也就是說分類後的結果,必須是顯著的。就像上面那一張圖,橫軸和縱軸往往是你營運當中所關注的核心指標(當然不只限於二維模式),而分類後的對象,你能看的出來他們的分佈不是隨機的,而是有顯著的集群的傾向。

文章標籤

馬里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邊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家工廠污染水源,並不需要為此付出成本,這家工廠會一直堅持這種低效、高能耗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如此產能和效率則無法提升,給社會帶來損失。

 

如果污染不用付出代價,那麼社會生產效率會持續走低,資源使用率越來越低,最終環境與經濟都面臨崩潰,就像先前提到的,目前各國可能為了眼前利益,選擇用低效便宜的燃煤發電,但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卻是要後代人來承擔。

 

文章標籤

馬里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接觸Blink這一個平台是在2018年的暑假,當時參加了上海一個種子培訓營的活動,裡面的團員推薦我這邊有很多實習相關資訊,也有很多神人會分享自己的實習經驗,她說她自己在裡面學到了很多,當下我是發現blink的簡歷模板非常實用,雖然很普通,但是卻也是企業會喜歡看到的版型,當時沒有太去看其他作者的文章,畢竟還沒有了解這一個平台的精華。

      2018年11月份的時候,由於在小米實習常常會有心很累的時候,所以開始找一些休閒娛樂或是自己沒有嘗試過的事情挑戰一下,當下突然想起這一個平台的存在,就想說去看看神人們都怎麼渡過的,看到上面那麼多人分享自己的經驗,心中就有一股衝動要不自己也試試看,最主要是當時看到一篇文章,大家都說自己會行銷,卻都只建立在”說”,不如行銷自己來證明。

      而我又是那一種會衝動行事的人,所以當下就立刻寫了人生第一篇網路長篇文章(雖然只有大約1000字左右),內容就是自己在小米的一些小鎖事,沒有太多有用的內容,但是反應卻不錯(可能從小沒有被注視過,所以看到有人會按喜歡、收藏,觀看人數還破千,特別興奮),隔天立刻推出自己面試百度的經驗,但是由於是第一次寫,所以其實只說明了過程,沒有很詳細的準備方案還有應對方式(卻也破天荒的超過前一篇,更成為了我最高閱讀數的一篇文章),可是經過我自己的分析,我就覺得大多數的讀者還是只看標題,真正閱讀完我文章的可能相對來說不多,因為你自己寫完文章會有個預期值,有些文章裡面的知識點還有用心程度,我相信自己是最清楚的。

      而百度的那一篇,也就雷聲大雨點小,如果從數據來看,她的閱讀人數是最高的,但是相對來說共鳴、有用度是最低的,這邊又有一種新的反饋出現,好的文章是經得起考驗的,原因是人人貸這一篇文章是我認為比較精華也比較認真分享的,但是前三天收藏與喜歡的人數非常少,但是最後不斷的增加,而小米實習日記1、2、3,相對來說也是大家比較愛的內容,畢竟我自己認為我算是帶大家一起體驗我工作的內容與不保留真實呈現,我朋友看完都問我說這樣算不算洩密,我都會說我是活動開始或是或活動結束才發文,所以也算是另類幫公司行銷,當然對於數據分面的資訊我也沒有洩漏!!但是其實也是要有活動才可以跟大家分享,不然普通的日常其實也很難寫成文章。

      所以中途也轉換跑道試試水溫,寫了思維上的轉變與窮人思維,有沒有帶小米上去,閱讀人數就是有差,但是我還是決定不要再用標題吸引流量,要與閱讀群眾正面對決,所以不會再用聳動標題,而是貼近自己文章的內容,在這些文章中也希望得到大家的反饋,希望有看到這邊的可以跟我說一下這些文章你們最喜歡哪一個主題或是哪一篇,這樣我之後好繼續發展,不然自己唱獨角戲也很難長久!!

文章標籤

馬里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想想最一開始在上海騎ofo前15分鐘不用錢,到後來每30分鐘收費1元,但是這時有推出月卡服務,一個月可能才7元,隨停隨下車,比起自己買自行車還要方便,但是好景不常ofo目前半倒閉狀態,還有1000多萬人押金沒拿回(好險他們車都爛爛的,所以我之後就沒有選擇他們家)。

 

那說說我自己最常騎的哈囉bike,相對於其他車她在上海跟蘇州的車款是比較新與在數量上面是比較多的,不過到了北京基本上都是didi的小桔bike與美團的摩拜單車,所以有時候辦月卡也會碰到,你到新的城市找不到車可以騎的情況。

 

文章標籤

馬里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提到離岸風電大家想到的可能就是在電價上面的爭議,因為政府打算以5.8~7.2元躉購,那台灣就算不考慮電價有發展的必要嗎?

 

爭議點1 : 因為台灣多面臨颱風,風機可能會面臨壞掉問題?

反方觀點:

文章標籤

馬里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的大學生除了基本的校園生活,可能想著是創業、投資.....等,而台灣的大學生可能想著是打工或是找工作,其實這也沒有不好,因為我也是那些打工與找實習的一份子,但是我們學校的教授講過的一段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他在美國的學校念碩士和博士的時候,每一次拿到a或a+的學生都不是白皮膚的,但是未來那些白皮膚的人卻都往往會成為他們的老闆,也許我們平常的考試或是學習方式,使得我們很會讀書、很會考試,可是為什麼出社會後我們只能成為優秀的員工,身邊不乏有些例子,我之前的高中的學弟到美國交換了一年,回來時候就變成完全適應不了台灣的考試制度,原本在學校的成績還可以,可是回來之後一落千丈,可能只有英文成績進步了一點,之後聽說大學念一念就休學了,但是人家現在創業,公司員工有20多人,月營業額有將近百萬元,雖然我也是有一次看雜誌上看到才知道的,原來短短的一年可以讓人有這麼大的改變嗎?

      我認為思維為上的轉變是非常簡單的,而我們平常也都在不斷的轉變,但是真正的差別是我們的行動力能不能跟得上思維的轉變,還是我們向現實妥協,選擇安逸的生活,所以導致思維又轉變回原始狀態,有一本很著名的書提到,我們要做的不是仇富,而是我們要擺脫窮人思維,你如果看過富爸爸,窮爸爸,應該可以知道我要說什麼,因為我看這一本書的當下,我發現原來我的思維方式跟窮人思維一模一樣,而這也是大多數人的思維,這邊剛好又幾點我從一篇文章看到的案例。

      第一點是被忽略的時間價值,我算是完全中標了,因為我常常會看別人對書的評論,然後我會在網路上找該電子書的資源。過了幾天,可能花了大把的時間在各大網站、網盤、資源站找遍了,可是換來一場空,但免費的東西未必是免費的,畢竟我們找這些網站所要花的時間也是有成本的。我相信這應該比較屬於少數人會中標,但是下面這一個例子,我相信大多數人會有感,假如我們到電影院去看一部電影,如果這一部影片非常爛,中途退場的人也不會超過20%,也就是說在80%的人看來,這些時間的價值不超過看電影的票價,這些也就是所謂的沉默成本,這邊來說說我買淘寶的經驗吧,我曾經買了一件毛衣,但是我買小號了,我因為不甘心,所以想說雖然小件,加減穿個五六次總會多少回本一點,但其實每穿一次都是受罪一次,每一次穿都覺得非常不舒服,那麼毛衣就會被我丟在家裡的某一個角落,因為不捨得丟掉,想著有一天瘦了一定可以穿,大家想想家中有多地方被這些東西給堆積,而那些地方的地價又是多少錢,最後有一天爆發才會將全部的垃圾丟掉,不過沒多久又會被推放回來。

      第二點管窺效應,這一點我也中標了,就拿我之前在全聯的例子,如果現在有兩個產品,一個原價299另一個原價399,現在兩個都賣200元,絕大多數的人,會選擇原價399的,但是事後我都會後悔,因為雖然原價399的那一個比較值得,但未必是適合自己的,而299那一個可能是自己平常最常使用的品牌,但是還是屢試不爽,這也是大多數人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會變得更為專注,但注意力過度聚焦會導致判斷力下降,而購買東西富人跟窮人就有差別,例如假如窮人想要買車,他可能想著是先考慮有多少錢付首付,月收入多少還貸?再倒過來推算,自己該不該買車,最後決定買什麼樣子的車,富人思維買車,首先會問想要不要買車,想買什麼車?然後再算還差多少,怎麼解決。

文章標籤

馬里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